一、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和社會助老互补
在可预知的未来,我国还要走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支点,以社會助老服务为支撑点的养老服务之路,构筑完整有特色、全国一盘棋、多支柱的养老助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和社會助老应该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我国要走养老成本低、服务品质高、具备中国特色的福利化、公益化和市场化三结合的品质养老之路。一种是无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的居家养老,另一种是有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的居家养老,有支持的居家养老还可分为强支持的居家养老和弱支持的居家养老。其理想化目标是建设强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的居家养老,消除无社区便民服务支持的居家养老,目标是建设社区便民服务全覆盖、多功能、多样化居家安养体系。2010年,上海享有社区便民服务的居家老人大概有25万,占户籍老年人口总数的7%,这7%是希望居家养老的老年人中的一部分。
二、养老解决五个层次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还要关注老年群体的五大需求,即贫病孤寡的救助需求、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精神文化的情感需求、长期性护理的照料需求和临终关怀的归属需求。
老年人经济條件不一样,彼此之间在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方面存在差别,因此,养老服务要分类分群、因地制宜、因人有所不同的,对贫弱人群应保证无偿服务,对普通人群可以保证有偿服务。
理想化的居家养老社区便民服务模式:
主要指的是老年人住在自个家里,活动在熟悉、安全、方便的社区环境,享有社区机构根据老人需求保证的共性化和个性化两类养老服务的养老模式。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将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环境建设和社区养老功能建设提出挑战。
“社区养老服务”存在三种类型,即人性化福利养老服务、市场化公益养老服务和市场化有偿养老服务。从当前及未来的一段时期来看,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要培育养老服务的三个基本类型,以体现福利性、公益性和商业性三个时代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