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牵头参与上述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是一个九零后姑娘赵婷婷,她本来学的园林设计,但「阴差阳错」成为北京万科养老公司的营销总监。
这套系统叫V-care。现阶段,V-care系统升级到了3.0版本,完善了巡更系统,配备了移动呼叫和亲属端,为北京万科梳理出了8大类服务模块165个服务细项,甚至于还在慢慢添加新的模块。
「在万科,创新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什么产品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一切围绕客户是不变的」。赵婷婷已经是一个「老手」。
北京随园项目管理层中,只有两个八零后,其余主力都是九零后。万科认为,年轻化的团队更适应扁平化、综合型的管理模式。
老人们也更喜欢「孩子」。采访中,一位路过的老爷爷看到婷婷在屋里,隔着玻璃用手势和她打招呼。「所有的长辈都叫我们孩子,我们也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叫她们美女帅哥。」
婷婷也曾经遇到过不理解和不认可,甚至于因为没能留住一个来参观的老人而偷偷掉过泪,「在这里就是我们的家啊,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喜欢在这里」。
在这里有情怀,有会画画、唱歌的老人,发生过很多有意思的事,但有时又感觉很漫长。「地产开发项目有明显的节点,拿地、动工、示范区、开盘,养老服务很难划分这么明确的节点出来,但没有节点怎能保证团队的激情?怎能建立绩效反馈?怎能留住人呢?」张银在养老领域将近20年,他很担心这些九零后的持续性问题,「事实上,养老也并不是一个能够好好挣钱的行业。」
北京随园会招见习生。有一回,从重庆某个大学来了十七个人,基本上每一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与老人有关的故事:有的人从小跟爷爷奶奶长大,天生就喜欢照顾老人;有的则是没能守护长辈,心怀内疚而选择这个行业的。但行业里更多的是「来去匆匆」的年轻人,他们需要「吃饭」,需要更长的职业规划,需要空间。
「你现在想的较多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问。
「下一个项目」,张银说,有了项目,就会有新的空间,这些在老项目得到历练的人,就能够留下来了。新的项目自然也能不断验证和修正过去在模式探索上的经验。
万科曾经将养老的主力客群定位成六十至七十岁的老年人,但是实际上经营起来才发觉,八零岁、九零岁的老人才是主要消费人群。
「如今住在养老院里的人,还是先富起来的那一批,并不是橄榄球中间的那一段。这个市场真正的成熟还是要以客群的成长为主要标志。」从这一点上来说,养老产业「不好赚钱」,反而是市场未熟,模式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