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并非在医院里开几张养老床位,或是在养老机构招几个巡诊医生就能实现的。”马乃篪曾在北京中医医院担任主治医师多年,“门诊医生在给老年人看病时,需要依据大量数据、资料重新做诊断,假如这些在养老机构、社区能完成一部分工作,才能叫做医养结合”。
我国现阶段有2万多对签约的养老机构与医院,签约后,这些分别由民政与卫生部门管理的养老机构,能否真正“结合”,一些学者颇有质疑。
养老服务与诊疗有明显的界限,想要打破并非易事,一名上海的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分析,“这种情况下,堆积更多的养老床位,获客效果并不好,反倒是有成为累赘的风险。”
谁为养老买单
在养老行业,很难融合的并不只有卫生与民政系统,商业保险、基本医保也是难啃的骨头,这也恰恰是决定行业发展的核心——支付问题。
对老年人而言,长期护理很重要。因此,国内外都开发出长期护理保险,这是一种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丧失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需要长期照护的人,提供护理费用或护理服务的保险。据数据显示,至2018年末,全国六十岁及以上人口为24949万人。
2016年,我国开始在十五个城市试点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学习德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的“护理保险跟从医保”,即长期护理保险以医保参保人为覆盖对象。
早在2012年,山东青岛便尝试长期护理保险。当时,青岛的医保部门看见很多老年患者“压床”,医保为此平均每年需要为一名患者多支付一千七百元。青岛市决定,以从医保基金划转的方式筹资,患者可以到医院或养老机构所办的医务室接受长期护理、生活照料等养老服务。经过测算,一年170元就可以照顾好一名患者;三年后,长期护理保险没有增加医保支出,反倒是是降低的。
2018年底,青岛市发布的《长期护理保险暂行办法》,规定了参保人经过长期照护需求等级评估后,可申请护理保险待遇;参保人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诊疗护理费用,可以得到七十%-九十%的报销。
“长期护理保险减轻了老年人的负担,扩大了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很多养老机构达到一百%入住率,实现良性运营。”屠其雷告诉《财经》记者,“青岛的服务人员比北京收入还高,护理保险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