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老年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并日趋多元化。据赛迪顾问统计,2016年至2018年,全国老年人均消费分别为1.14万元、1.25万元、1.38万元,估计2019年及2020年将分别为1.49万元、1.63万元;在其中,在康养领域的消费人均消费增速近几年来均在20%以上,现阶段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除日常消费外的第二大消费领域。
据统计,2018年,我国养老市场规模为4.6万亿元,估计2021年将达到9.8万亿元。按照中国社科院2016年公布的《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估计到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可达十三万亿元。
但是,在行业内人士看起来,养老产业的发展并不算顺利。有行业内人士指出,现阶段,行业尚未有真正成熟的模式,也没有以养老产业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而且养老产业作为一个涉及极广的新兴市场,有待进一步开发。我国养老机构供给的主体是公办养老机构,其他形式的养老机构供给主体发展不充分,床位数供给量小,不能填补公办养老机构留下的供给缺口。
万科集团副总裁刘肖在今年8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便提到,时下养老业务并没有到规模化的时机:“首先人口结构性拐点还没到来,老年人的活跃期在变长,进入万科养老社区的平均年龄在七十五到八十五岁之间,中国事实上需要养老的刚性人群比想象中的年龄大,但如果按照机构养老的年龄看,事实上还没进入人口拐点时代;第二,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达到一定的规范水平,例如产品的标准化,服务的标准化,还有行业的自律;第三则与政策和社会生态的成熟度有关,例如大家对风险的认识,一个行业要成熟,对各种风险是要有定价的,时下的中国还缺乏公众和社会理解的风险定价,特别是大规模小概率事件。”
“整个社会和行业还有许多痛点,例如养老的服务标准没有形成,定价机制也没有形成,越大品牌的企业做养老业务越担心风险。”刘肖判断,养老行业的黄金时代还远没有到来,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走向成熟。
分析称,从瓶颈来看,养老有需求但是供给跟不上。事实上养老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地产领域的各类服务和配套都没有跟上,部分养老地产项目也缺乏复制性,大城市的养老地产项目还是不多,许多过于郊区,事实上造成需求和供给成为平行线,交叉点比较少。